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十三章|说错话的三分钟 (第2/2页)
,给大家降速。」 三人都笑了。不是为了把气氛装回去,是因为看到规矩把一件小事安放在桌上,谁也不必把它背在背上走。 杏和把针管笔拿回手里,写:「修复四步:重述事实/命名情绪/看见需要/提出请求。」旁边画了一道窄窄的桥,两端各写一个字——在/在。 --- 晚饭後,杏和回家做一件修复版的家务:她把前天煮焦一点点的柠檬糖渍重新煮,火转更小,把泡过盐的皮慢慢边缘化掉苦。锅里的糖在h与透之间反覆,像一种耐心长出来的温度。 她把这一锅分成三小瓶,标签写:「修复版」。打开手机录——声音瓶:糖泡在镜面变慢的声音?19:12。 东京那头,椿在学校借了两张x1音板,背回交谊厅,沿路背带割到肩胛骨,留下两条红。她把x1音板靠墙,试麦克风,调回声。日和在旁做光瓶测试,把灯拉低,把杯子摆在桌缘,角度对着墙上一张白纸。 「这次不要晃得太快。」她念,「光也要慢。」 椿把新的海报贴上白板,旁边照旧贴着那张醒目的贴纸:公开展示三问。她握笔在海报角落补一行小字:「先问,也先说。」 --- 八点,准备会开始。 杏和戴着耳机连线,画面被调到只有桌面与手。她把三小瓶「修复版」摆在边上,贴着角标,像替一段对话准备的糖。 椿开场,先把今天下午的事当场公开不含细节:「我用了会造成误会的词,已下架并改正,也把我们的修复四步写进流程。今晚的所有分享,一律先问再播。」 交谊厅里坐了十几个人,萤光笔把规矩的每个字圈了一次。第一段是「不用说话的说法」测试: 一位学弟把「想家」用杯沿碰桌的节奏敲出来,两短一长; 一位学姊用手掌在空中画一个大大的在,再把手放回x口; 日和把手势卡贴上墙,一个一个做给大家看。她不必发声,却像把句子拉进每个人的手指里。 第二段是「光瓶/声音瓶」调整: 椿示范把灯位降一格,让光不刺; 杏和在镜头前展示「修复版糖渍」的小瓶贴标; 日和提出「录前三问」:我要传什麽?对谁?一定要现在吗?现场在白板上画三个空心方格,大家照着g。 第三段是「回收」: 把今晚播过、挂过的每一条索引写回相簿与手帐; 把会让人卡住的词收集起来如「限定」「内部」「非公开」,贴到一张黑底卡上,隔天用替代词换掉如「先排线」「暂定,明早开放」「会前测试」。 整个流程行云流水。不是因为没出岔,而是每个岔都被看见、被命名、被放回「可以处理的位置」。 --- 会後的三人语音,一如往常,但结尾多了两个小动作。 椿先说:「我刚刚在海报角落又贴了一张小条:门打开在这里→。」 杏和笑:「好,把箭头也画大一点。」 日和补:「我今天学到的,是把不小心说错的三分钟变成格式——那三分钟不会消失,但会被妥善收在附录里。」 杏和把针管笔再cH0U出来,在第十三章页脚补上一段**「修复附录」**: 修复四步:重述事实/命名情绪/看见需要/提出请求; 等待二十分钟:让身T回到能听的位置; 桥梁职责:由方法员念一遍流程; 词替换表:限定→先排线;内部→小组测试;不公开→暂缓分享; 结束手势:拇指食指捏一下=在,再捏一下=还在。 她贴上今晚的两支索引:「光瓶:白墙上不刺的亮?20:22/声音瓶:糖在锅里慢下来?19:12」,又把那张被她圈起来的字——限定——剪下,贴到黑底卡上,在旁边写:这个字会割人。 收尾时,柜台那边传来阿姨的讯息,是一张照片:瓶盖盒旁,被她新贴了小小一张纸—— >门打开在这里→ 投进来之前,问一下: 我要传什麽?对谁?现在一定要吗? 杏和把照片收进相簿,m0了m0耳边的云,金属温温的。她忽然想到白天那二十秒的沉默,并不空——它像一块刚好大小的垫片,把螺丝垫住,什麽也没损坏,反而把整个结构锁紧了一点。 她把今天最後一句写进页底: 我们不是不会说错话, 而是学会把错放回可以被修理的位置。 门记得打开,桥记得放下, 然後在桥上说: 在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