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设三国_第九章周瑜诸葛吴中定策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九章周瑜诸葛吴中定策 (第1/1页)

    建安十四年,初夏,柴桑都督府。

    周瑜指尖划过冰纹瓷碗边缘,碗中梅子随涟漪打转。他忽然将碗倾斜,酸汁泼Sh了案头《北伐策》竹简:「孔明你看,这梅渍像不像血?」

    诸葛亮轻摇羽扇,扇风吹散汁Ye溅落的轨迹:「都督若忧心血光,何不将北伐朱批改为蓝墨?蓝为水德,可镇火气。」

    「好个孔明!连批文颜sE都能作文章。」周瑜击案长笑,笑声却骤然一收,「但吴侯今早又递来密函——言曹贼败後,当乘胜追击。你我再不北伐,只怕朝堂那些老朽要先饮马h河了!」

    窗外骤起惊雷,暴雨砸得芭蕉叶噼啪作响。诸葛亮从袖中取出一卷绢书,墨迹遇Sh竟显出蓝光:「此为《江东水患考》,亮查证去岁洪灾致使三万亩良田减产。若此时北伐,军粮从何而来?」

    ***

    暗cHa0汹涌的吴g0ng夜宴。

    孙权设宴珊瑚台,席间老臣张昭举爵敬酒:「听闻诸葛先生JiNg於农事,何不展现才学,助我江东粮仓充盈?」语带机锋,显然质疑这位客卿的治国能力。

    诸葛亮从容取出一把稻谷:「此乃交州新稻种,每穗多结十五粒。亮愿督办试种,若秋收增产,请子布先生亲为农户颁赏。」

    「若减产呢?」张昭冷笑。

    「亮自请赴许都为质,换曹营粮草十万石。」举座哗然中,周瑜忽然斩断席前珊瑚枝:「好!本督愿以都督印为保——若孔明失败,周某同赴曹营!」

    宴散後,孙权独留周瑜,指尖敲击玉带钩:「公瑾如此担保,莫忘了诸葛亮终是刘备的人。」

    「臣担保的不是诸葛亮,」周瑜望向g0ng墙外的黍田,「是江东百姓免於饥馑的未来。」

    ***

    水镜山庄中,司马徽正在药圃采集晨露。阿黎气喘吁吁奔来:「先生!江东飞鸽传书,说张昭联合顾雍等老臣,要联名弹劾周都督专权!」

    「弹劾周瑜是假,b走孔明是真。」司马徽将露水倒入青铜监,水面显出吴g0ng偏殿景象——孙权正焚烧联名奏摺的副本。「你看,吴侯心明如镜,只是需要台阶。」

    他取来三根蓍草编成舟形,草舟浮於监面竟自行转向:「去告诉庞士元,让他将蜀中新织的赈灾布帛,改道运往江东。」

    「可那些布帛原要救助益州流民??」

    「江东稳则蜀地安。」司马徽弹指激起水花,「周瑜需要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变革,而布帛抵吴之日,便是东南新政初啼之时。」

    ***

    诸葛亮初在吴郡开设的儒子馆原门可罗雀,某日却忽有数百幼童涌入。孩子们唱着新编的《采莲谣》:「莲叶圆圆遮风雨,先生教字不教愁??」

    周瑜循声而至,见诸葛亮正以沙盘教童谣拆字。一顽童将「武」字写成「止戈」,嚷道:「我爹说打仗就是为止戈!」

    「此子有慧根。」周瑜惊叹,却见那孩子衣领绣着张昭府徽。原来是张昭最宠Ai的幼孙!

    当夜张府大乱,老家臣跪求诸葛亮:「小公子回府後竟烧了《孙子兵法》,言止戈为武才是圣道!」

    诸葛亮携童登门谢罪,却见张昭盯着焦残竹简老泪纵横:「老夫钻研兵法四十年,今日方知三岁小儿亦明至理??」转身对诸葛亮长揖,「请先生明日过府,共论止戈之道。」

    ***

    周瑜整训水军的江军堂内,诸葛亮献上特制的定阵罗盘。老将程普试用後大惊:「此物竟能让船队在浓雾中不散阵型!」

    「雾中行舟如治国,既需方向,亦需包容。」诸葛亮调试罗盘刻度,「譬如都督练的雁翎阵,领头雁可轮换休憩,雁阵却不乱分毫。」

    周瑜心念微动,当夜改军制为「四督轮值」,让韩当、程普等老将重掌部分兵权。原本怨声载道的军营,竟因轮番督战焕发生力。

    变故发生在秋阅兵时,一艘战船意外倾覆。诸葛亮立即调用儒子馆学童家人组成的渔民救援队,半个时辰救起全部士卒。军民协力的场面,让观礼的孙权终於颔首:「这才是固本之策。」

    ***

    三月後,蜀中布帛运抵吴郡。周瑜将其分发给参与水利工程的百姓,诸葛亮则托人在每匹布绣上「江东永安」四字。

    暴雨夜,二人登钟楼观测新修的水文柱。周瑜忽然道:「孔明,若我他日战Si沙场,你当继续这治水大业。」

    「公瑾何出此言?」

    「因我近日常梦见少年时在舒城救溺——那日若有多建堤防,何需孩童以命相搏?」周瑜解下佩剑掷入江中,「从今往後,江军堂只练防汛之阵,不演征伐之形。」

    诸葛亮望向北天紫微星,羽扇轻拂过周瑜肩头:「星象变了,都督。帝星虽暗,民星如河。」

    ***

    水镜山庄,司马徽将代表江东的白玉棋浸入朱砂。待阿黎取出,惊见棋子红痕竟凝成并蒂莲纹:「先生!这是吉兆吗?」

    「是种子发了芽。」他将棋轻按於《三统志》稿卷,「待东吴莲开,西蜀梅绽,便是双春润物时。」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